在最新播出的第23集中,劇集《豈有此理》的劇情迎來了又一個高潮。主角蔦屋重三郎(橫濱流星 飾)的事業如日中天,但他並未沉溺於“江戶第一出版商”的虛名,反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——進軍日本橋。這一選擇的背後,不僅是他商業雄心的體現,更承載著一份為整個吉原雪恥、報答養育之恩的深厚情感,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。

事業巔峰與新征程的開啟

本集開篇,蔦重憑藉其敏銳的商業嗅覺,藉著狂歌名家南畝(桐谷健太 飾)的東風,成功推出了《浜のきさご》等狂歌指南,一時間洛陽紙貴。他的“耕書堂”也因此名聲大噪,蔦重本人更是被譽為“江戶第一利者”,風光無兩。正當此時,德高望重的須原屋(裡見浩太朗 飾)向他提出了一個更高遠的建議:將書店開到江戶最頂級的商業中心——日本橋。

吉原的屈辱與蔦重的決心

然而,劇情並未停留在商戰的層面,而是通過一場雨中的葬禮,深刻揭示了吉原眾人所處的社會困境。在江戶時代,吉原雖是文化與時尚的孕育之地,卻也因其風月場所的性質而備受歧視。劇中的吉原眾位老闆(忘八們)在出席和泉屋的葬禮時,被輕蔑地稱為“吉原的人”,只能在瓢潑大雨中遠遠觀望,無法進入主禮堂。這一幕,無疑是吉原人社會地位低下的縮影,也深深刺痛了作為“吉原之子”的蔦重。

目睹了養育自己長大的長輩們所受的屈辱,蔦重下定了決心。他向眾人宣告,要將耕書堂開到日本橋的中心地帶。這一決定立刻遭到了駿河屋(高橋克實 飾)等人的激烈反對,認為這是異想天開。

“為報養育恩”:催人淚下的宣言

面對質疑,蔦重在臺階上發表了一段足以載入本劇史冊的慷慨陳詞。他激昂地說道:

“一個江戶偏遠角落的吉原小子,要在日本橋的中心開店!若我能在那裡站穩腳跟,誰還敢瞧不起我們?吉原收養了像我這樣無父無母的孤兒,並將我們撫養成人。只要我能出人頭地,就能向全天下證明,出身和背景根本無法定義一個人的價值!這難道不是我這個被吉原養育大的孩子,所能獻上的最大報恩嗎?”

這番話語,將他個人的野心昇華為對整個群體的責任與回報。他渴望通過自己的成功,洗刷世人對吉原的偏見,為這片養育他的土地正名。蔦重深知,他成功的背後,站著喜多川歌麿、山東京傳等一大批日本頂尖的創作者。他自信地表示:“我麾下的人馬是日本第一,我所欠缺的,唯有日本橋這個舞臺而已。”這番真情流露,讓屏幕前的無數觀眾潸然淚下。

前路漫漫:日本橋的雙重阻礙

理想雖然豐滿,但現實卻骨感。蔦重進軍日本橋的計劃面臨著兩大嚴峻挑戰。

首先,當時的法律規定,吉原的居民不被允許在市中心購置土地。其次,一個絕佳的機會——日本橋“丸屋”書店恰好正在出售,但店主人的獨生女阿テイ(橋本愛 飾)卻對吉原和蔦屋懷有極深的怨恨,因為她的父親正是因沉迷吉原、在蔦屋的書店揮霍無度才導致家業敗落。她明確表示,哪怕出價一萬兩,也絕不會把店賣給耕書堂。

劇情在此處設下了重重懸念,一邊是蔦重為報恩而燃起的熊熊鬥志,另一邊是法律的束縛與個人的恩怨。他將如何突破這雙重困境,成功在日本橋插上“吉原之旗”,成為了後續劇情的最大看點。

此外,本集花魁誰袖(福原遙 飾)的支線劇情也在同步推進,她為了自身的未來,正一步步引誘松前藩主之弟陷入險境,這條暗線也為後續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。

總而言之,第23集通過蔦重感人至深的“報恩宣言”,極大地深化了角色的弧光與劇集的主題,從個人奮鬥史上升到了挑戰社會偏見、為群體正名的高度,情感飽滿,張力十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