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任素寧和韓大勇的戰地告別。沒有擁抱,沒有廢話,就幾個眼神,你知道這可能是最後一面了。這種剋制的生離死別,比大哭大鬧的衝擊力強多了。
  • 文人的犧牲。張曙的死太突然了。他不是死在戰場,而是死在書桌前。就為了那最後幾句作品,把命搭上了。這集把戰爭對文化、對普通人的摧殘拍得特別直接。
  • 絕望中的希望。桂林被炸成廢墟,大家躲在山洞裡,氣氛很壓抑。但鏡頭一轉,孩子們在洞裡上課,讀書聲清脆。這個對比太絕了,告訴你就算天塌下來,希望也得在。

第7集看得人真堵得慌

說真的,看完這集我半天沒緩過來。它沒給你看太多戰場上的打打殺殺,反而把鏡頭對準了後方。但後方的刀子,一點不比前線鈍。這集就是用兩條人命線,一條是精神上的重生,一條是肉體上的毀滅,告訴你戰爭到底是個啥玩意兒。

任素寧的重逢與再出發

開頭就是任素寧和韓大勇的戲。倆人好不容易見著了。韓大勇肩上的軍銜又亮了,當上營長了。但他馬上又要走,去最前面。

他倆那段對話,沒幾句。就是互相看看,眼睛都紅了。沒有抱一下,也沒有親一下。可那種感覺,你懂的,比什麼都重。這就是戰爭裡的愛情,下一秒可能就沒了。

送走韓大勇,任素寧沒消沉。她要做自己的事。她要找紙,把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寫出來。日本人不是在報紙上胡說八道嗎?她就要用親歷者的身份,把他們的謊言撕碎。

可那時候,紙比金子都難找。她跑了好幾家店都沒有。最後在街上碰到了作家艾蕪。她鼓起勇氣去要紙。艾蕪一聽她要幹嘛,二話不說,把自己那疊寶貝稿紙全給了她。這就是文人之間的默契,也是那個年代的血性。

拿到紙,任素寧就開寫了。她這是第二次寫。第一稿在逃難路上毀了。現在,她又撿起了筆。這支筆,就是她的槍。

張曙的犧牲,一聲嘆息

另一邊,作家張曙的故事,簡直就是一把刀,直接插人心窩子。

警報響了,日本飛機又來了。街上亂成一團。張曙的老婆帶著兩個孩子趕緊往防空洞跑,衝他喊,讓他帶上另一個孩子快走。

可張曙呢?他還在寫。就差幾句歌詞了。他想寫完,就耽誤了那一下。就那一下,命沒了。

等他終於寫完,抱著小女兒推開門,炸彈就在門口炸了。父女倆都埋在了廢墟裡。我看到這一幕,真是罵人的心都有了。一個搞創作的人,一個那麼小的孩子,就這麼沒了。戰爭才不管你是誰,它吞噬一切。

後來周恩來在重慶聽說了這事,特別惋惜。馬上安排人去保護張曙的家人。但這又怎麼樣呢?人已經回不來了。

絕望裡的那點光

整集的氣氛都很壓抑。城市被炸,人們像老鼠一樣躲在山洞裡。國民政府的官員拿著個喇叭喊幾句口號,顯得特別蒼白無力。

這時候,陶行知來了。他出了個主意,讓孩子們在街頭表演,在山洞裡上課。

鏡頭給到山洞裡,外面是轟炸聲,裡面是讀書聲。孩子們一個個坐得筆直,聽老師講課。他們臉上的愁雲好像散了點。那個畫面特別有力量。

孩子是未來的希望。這句話平時聽著像句空話。但在這集裡,你真的能感覺到。只要孩子們還在讀書,還在唱歌,那這個民族就還有明天。

第8集看點

  1. 任素寧在反法西斯會議上發言。她聲淚俱下地控訴日軍暴行,把現場所有人的情緒都點燃了。
  2. 周恩來親自接見楊東蓴。他給楊東蓴分析了局勢,為他打入研究會出謀劃策,做了思想動員。
  3. 楊東蓴抵達桂林,準備接受考驗。他即將面對老狐狸黃旭初的親自面試,這場戲很有看頭。

一條暗線,一場明戰

第8集分了兩條線講。一條線是情感上的,另一條是實打實的鬥爭。兩條線都挺有嚼頭。

重慶的溫情與桂林的吶喊

第8集開頭,鏡頭先給了重慶。周恩來見了犧牲同志張曙的家人。他看見那兩個很小的孩子,心裡特別不好受。他跟家屬保證,張曙是黨的好同志,國家的好作家。他讓家屬放心去延安,孩子黨會幫忙一起養大。在那種白色恐怖的環境下,這種安排真的能暖到人心裡去。

鏡頭一轉,一個月後到了桂林。郭沫若要辦一個國際反法西斯會議。李克農腦子轉得快,立刻推薦了任素寧。任素寧就是那個親歷南京慘案,還寫了文章的記者。她一收到邀請,激動壞了。她就想讓全世界都知道日本鬼子幹了些什麼。

戴笠手下的特務也聽說了這個會。有人提議去搗亂。但他們自己也怕鬧大了不好收場,丟面子。最後這會還是安安穩穩地開了。任素寧上臺一講,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全說了出來。那種悲憤感染了所有人。臺下的人聽得火冒三丈,當場就喊起了“打倒日本帝國主義”的口號。

新陣地的爭奪戰

會議只是個引子,真正的重頭戲在後面。桂林要成立一個“廣西建設研究會”,這地方立馬成了香餑餑。

關鍵人物楊東蓴

國共兩邊都想把控這個研究會。都想往裡面塞自己的人。

國民黨那邊相中了楊東蓴,想讓他當副手。他們以為楊東蓴是個無黨派的文化人,以前還當過校長,有經驗。

但他們不知道,楊東蓴早就是我們的人了。他自己也一腔熱血,總想著能上戰場。周恩來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。他親自找楊東蓴談了次話。這番談話,等於是給他吃了顆定心丸,也把任務交代清楚了。

老狐狸的試探

國民黨那邊動作也很快。他們讓桂林本地官員黃旭初當了研究會的頭兒。這個黃旭初是個老油條,也是個人精。他也不傻,讓白崇禧身邊的謝秘書給他推薦幾個靠得住的人。

謝秘書就順水推舟,推薦了楊東蓴。他還說白崇禧很欣賞楊東蓴,誇他有文化、懂教育。

楊東蓴這邊,也按照周恩來的建議從長沙趕到了桂林。李克農親自去接他。不僅安排了後方保衛人員,還把緊急聯絡點都告訴了他。

黃旭初聽了推薦,但心裡還是犯嘀咕。他畢竟不了解楊東蓴。這個老狐狸做事很小心,非要自己親眼見見這個楊東蓴才放心。一場面試,或者說是一場互相試探的鴻門宴,馬上就要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