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集看點

  1. 陶行知設局,黃旭初放心。黃旭初本來對楊東蓴戒心很重。他想搞個突然襲擊,側面打聽一下。結果直接在陶行知房間撞見了楊東蓴本人。陶行知三言兩語就把這事圓成了巧合。黃旭初一看,疑心立馬就沒了,當場拍板給了個教育長的職位。這局做得真漂亮。
  2. 文人王魯彥的玻璃心。夏衍他們為了團結文人,發表了王魯彥的詩。王魯彥一高興,就把自己壓箱底的小說拿來了。結果編輯們覺得他寫的東西脫離現實,躲在樓上討論。王魯彥正好在樓下全聽見了,當場就炸了,跟編輯吵得不可開交,摔門就走。這文人的自尊心,真是碰不得。
  3. 巴金夜訪,點醒夢中人。王魯彥吵完架回家生悶氣。夏衍沒辦法,只好請大神巴金出馬。巴金晚上就去了王魯彥家。他看見王魯彥窮得叮噹響,偷偷把錢塞碗底下。然後拉著他出去散步聊天,告訴他文章要從現實裡長出來。就這麼幾句話,一下把王魯彥給點醒了。

搞定黃旭初

第9集開頭,黃旭初對那個楊東蓴還是不放心。他秘書謝主任一個勁兒地推薦。黃旭初覺得太巧了。他剛說想見見,人就到桂林了。這讓他心裡直犯嘀咕。

他決定親自去會會這個人。他掛了電話就動身了。他聽說陶行知也住那家酒店。他沒直接去找楊東蓴。他先去了陶行知的房間,想從側面探探口風。

結果你猜怎麼著。他一進門,楊東蓴就在陶行知屋裡。陶行知裝得特別自然。他說自己這幾天想楊東蓴了,就打了個電話讓他過來。黃旭初一聽,覺得應該不是專門在這等他。他就放心了。

接著陶行知又聊起一本外國文學。這本書黃旭初特別喜歡。他又聽說這本書唯一的翻譯就是楊東蓴。黃旭初這下更佩服了。有陶行知在旁邊敲邊鼓,黃旭初之前的所有顧慮都沒了。他當場就宣佈,讓楊東蓴當廣西建設研究會的教育長。

《救亡日報》和文人王魯彥

後方的事情搞定了。《救亡日報》的籌備小組也準備好了。報紙很快就復刊了。街上的報童扯著嗓子一喊,好多人都掏錢買報紙。桂系那邊的特務也收到了消息。他們趕緊彙報說,八路軍在桂林的動作很大,又是運物資又是辦報紙,很不正常。

夏衍在報社審稿子。他看到一篇叫《我愛這土地》的文章。文章寫得感情真摯。作者筆名叫艾青,真名叫王魯彥。夏衍之前聽人推薦過他。說他作品很有特點,但人自尊心特別強。一半自信,一半自卑。

這是王魯彥第一次投稿。文章的個人情緒有點重。夏衍為了不打擊他的積極性,還是決定發表。他還親自上門去送稿費。那時候很少有報社給稿費。王魯彥拿到錢特別激動。

第二天,他就把自己寫了七萬字的小說拿到了報社。夏衍花了一上午讀完。他發現這小說不是報社需要的那種。

一場激烈的爭吵

報社的幾個編輯湊在一起討論。他們琢磨怎麼跟作者說修改意見。既要說清楚問題,又不能傷了他的自尊心。

他們正討論呢。王魯彥正好來報社了。他在樓梯上聽見了大家的對話。有編輯說他這是閉門造車。說他躲在屋裡空想,沒有真正走到群眾裡去。王魯彥聽了轉身就想走。一個編輯下樓正好發現了他。他只好又跟著上樓。

到了樓上,王魯en彥和編輯們吵了起來。編輯覺得,現在是抗日的時候。王魯彥的文章還沉浸在個人的小世界裡。他希望作者能看清現實,多寫點當下的故事。

王魯彥不認同。他堅持自己的文學主張。他說戰爭是國家和軍隊的事。文人就是要準備好優秀的作品,等戰爭結束了豐富人民的生活。兩邊誰也說服不了誰。最後那個編輯說話很不客氣。他問王魯彥,這篇小說寫完好多年了,為什麼到現在還沒發表。王魯彥的自尊心受到暴擊,氣得直接走了。

巴金出馬,一語點醒

夏衍剛才沒有阻止他們吵架。他就是想讓王魯彥清醒一下。他隨後找到了文學界的大佬巴金。巴金很年輕,光靠稿費就能生活得很好。

巴金聽夏衍講了來龍去脈。當天晚上就去了王魯彥家。文人見文人,總有點惺惺相惜。巴金看到王魯彥家裡窮得什麼都沒有。他走的時候,悄悄把自己口袋裡的錢全放在一個碗下面。

巴金和王魯彥出去散步。他們聊文學。巴金用自己的經驗告訴王魯彥。他說文學必須紮根在現實的土壤裡,才能開出花。才能讓讀者有共鳴。不然就沒有生命力。

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困惑很久的王魯彥。他立刻明白了自己寫作的問題出在哪裡。

劇集最後,任素寧因為戀人要上前線很難過。夏衍無意中聽到這事,馬上有了個新主意。他跟李克農彙報,說可以給這支部隊搞個聲勢浩大的壯行儀式。這是最好的抗日宣傳。李克農很贊成,讓他馬上去辦。

第10集看點

  1. 萬人送行場面宏大。為了給即將上戰場的170師打氣,報社組織了一場壯行儀式。成千上萬的老百姓、學生都自發走上街頭,搖著旗,唱著歌。那個勁頭,隔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。當兵的看了,心裡那股勁兒肯定更足了。
  2. 任素寧夢想成真。報社人手不夠,正式邀請任素寧當戰地記者。她聽到消息眼淚都快下來了。這是她一直想做的事,用自己的筆去記錄,去戰鬥。
  3. 日機轟炸山村。最讓人揪心的一段。任素寧去找作家艾蕪,結果撞上空襲。飛機對著一個與世無爭的小村子狂轟濫炸。房子塌了,人沒了,到處是哭喊聲。戰爭的殘酷,就這麼血淋淋地擺在眼前。

壯行,熱血燃起

我跟你說,這集開頭那個場面,真挺讓人激動的。

170師馬上要上前線了。救亡日報社牽頭,要給部隊搞個壯行儀式。這事兒一出來,大家的熱情一下就點燃了。報社的編輯親自跑去請那些有名的文人。連作家王魯彥都請來了。

到了遊行那天,街上全是人,上萬民眾出來給子弟兵送行。學生們舉著小旗子,拉著大橫幅,高唱《義勇軍進行曲》。那歌聲一響,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。部隊裡的每個士兵,看著這陣勢,心裡肯定都明白,自己肩膀上扛著的是什麼。不把小日本趕出去,都對不起身後這些人。

後方,有人在打小算盤

前線熱血沸騰,後方有些人卻在想別的。

這場聲勢浩大的壯行,也把國民黨那邊給震了一下。白崇禧也要帶兵上前線了。走之前,他特意找到地方官黃旭初談話。讓他一定穩住後方。

白崇禧這人消息靈通。他知道上頭有些人對抗日的態度搖擺不定。他擔心自己的部隊在前線賣命,萬一哪天上面突然要講和,那他們就是第一個被犧牲的。所以他讓黃旭初跟地方上的政治聯盟搞好關係。萬一桂林真守不住,他們還能學東北,搞個中立自保。

你說氣不氣?國家都到這份上了,這些當官的還在盤算自己的後路,就沒個破釜沉舟的決心。

記者,在炮火中誕生

任素寧的新身份

報社因為影響力擴大,急需人手。他們正式向任素寧發出了邀請。希望她能留下來,做一名戰地記者。

任素寧當然願意。她聽到這個消息,激動得眼淚都打轉。能拿著筆上前線,把日本人的暴行寫出來,告訴所有大陸人,這是她一輩子的夢想。

她接到的第一個任務,就是去邀請作家艾蕪加入報社。

直面戰爭的殘酷

艾蕪的家在很偏僻的山村裡。平時就靠寫作,妻子操持家務。生活挺困難的。任素寧找上門,說明來意。艾蕪聽了,決定克服個人困難,跟著她去報社。雖然報社現在很忙,還沒工資,但國難當頭,總得有人站出來。

艾蕪正準備收拾東西。天上突然傳來飛機的轟鳴聲。

他剛開始還覺得,這裡這麼偏,飛機不會來這兒吧。話音剛落,爆炸聲就在四周響起來了。日本人的飛機真的飛到了這個小山村。好多民房瞬間就塌了。街上一片混亂,到處都是哭聲和呼救聲。

任素寧從地上爬起來,整個人都懵了。剛剛還安寧祥和的村子,一下就變成了廢墟。她趕緊去找艾蕪,還好,艾蕪沒受重傷。艾蕪從地上掙扎著爬起來,第一件事就是不顧危險,衝出去找自己的妻子。

這次轟炸,報社的印刷設備也毀了不少。誰也不知道轟炸還會不會有下一次。最後,報社領導決定,把整個攤子搬到山裡的巖洞去,再想辦法湊錢,重新開印。